ldquo慢rdquo,真的不好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1.html

临床细菌学、真菌学工作,也包括临床病毒学工作,有些比较耗时。最典型的例子是培养检查周期长。

普通细菌培养费时间、分纯费时间、鉴定费时间、疑难菌株重复鉴定更是费时间......苛养菌、厌氧菌、慢生长分枝杆菌、一些慢生长真菌,更是慢上加慢......

由此,业界形成了一种风气,谈时长而色巨变。无论业内、相关、还是业外,竟然都认为费时间是临床微生物学的“原罪”——原来如此、原始即有、原则错误、原谅岂可!

01

首先,我承认,培养确实慢。

对于一个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一个侵袭性肺部曲霉菌病患者,培养确定病原的时效确实难以满足临床的要求。

可能等到正式报告出来时,患者或者已经加重,或者已经仙去,我们只能望结果兴叹。不过,我们要知道:慢,不是培养技术本身的错误。

我们要懂得:尊重培养过程的时间要求,是尊重生物的生长特点——不能拔苗助长,也是尊重生物医学规律——不能主观替代。培养慢,是自然的客观存在,我们要尊重这个存在。

02

其次,临床微生物学界一直在求变。

思路之一:是绕开培养,采用不同的替代方法。

比如形态学——通过涂片、染色查见菌体、捕捉特征性形态表现;比如直接检查标本中的抗原(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新型隐球菌抗原)、核酸(如结核分枝杆菌核酸)、酶活性(如唾液酸酶检测)、代谢产物(如尿常规中的亚硝酸盐、如呼气试验)等;比如直接检查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物——抗体(如HIV抗体)、免疫细胞(如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

思路之二:是换一个方式来展现培养的结果。

典型例子,一是病毒培养。如果以细胞病变效应CPE来体现,则慢一些;如果采用小瓶培养(Shellvialculture)并结合新型检测技术(如上清液PCR检查),则快。二是细菌学、真菌学领域质谱技术的引进,加快了鉴定速度,从而缩短了报告时间。

思路之三:业界也一直在积极寻找加快培养速度的新型方法。既有培养载体的改变,也有培养环境的改变。典型例子是结核分枝杆菌。传统的培养方法需要6-8周,改进后只需要4周左右,甚至更短。

替代方法、新型方式等的存在与发展,说明业界一直在努力打破僵局。除了具体医疗机构的局部技术配置限制外,整体上我们必然受制于时代局限性。不能突破这个局限性,有哲学上的必然性,这不是某一个专业人员个体的错误,也不是专业技术本身的错误。

03

第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培养获得分离株的重要性。

一方面,从技术层面看,获得分离株,可以进行形态、毒力、分型、药敏等一系列后续研究。而获得分离株,是这些技术实施、参数获得的前提。

二方面,从学科的角度看,基于分离株进行二次检查(标本到分离株,再到结果),是临床微生物学不同于其他检验医学分支(都是标本到结果的直接检查)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而临床微生物学同时可以辅助诊断、治疗、控制(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分支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其他分支要么只辅助诊断、要么只辅助治疗),三者部分或完全离不开基于分离株的二次检查。

三方面,也是尤需强调的一点,从临床意义看,培养所得的分离株种属信息,除了极其特殊的一些情况(如Whipple病病原体Tropherymawhipplei无法培养)外,很多时候都是确诊证据。这一条,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在新技术不断地冲击下,在对老技术持续地误解下,很多业界思考和行为都漠视了这一条基本规则。其实,微生物学发展砥砺百年,这一条临床微生物学规则始终没有变化。套用吴思先生的一个词,这是元规则!

比如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确定诊断,很多专业人员会有意、无意地只写病理学证据,而忽视了培养证据,就是显例。类似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应该有的遗憾!因为这意味着,阻碍专业认识、发展的因素——正是这些从业人员本身。

四方面,从价值判断角度看,基于前述确诊证据的地位,培养获得的分离株衍生出下面2种作用:

1、是其他诊断方法进行比较时的金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进行方法学参数的计算,比如敏感性、阳性预测值,比较的金标准是确诊证据。于感染性疾病而言,一般是培养获得的分离株。

2、是其他诊断层面进行最终判断的金标准。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分为拟诊断、极似诊断、确定诊断。对拟诊断、极似诊断进行的最终判断,有赖于确定诊断、有赖于金标准、有赖于分离株。

04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知道,培养之慢,有专业必然性,有替代方案,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那么,实际工作中,在不苛求快的前提下,我们对培养可以有哪些优化呢?

一是通盘考虑病原体,不要因为某些病原体生长慢而遗漏,比如分枝杆菌、厌氧菌。

二是针对这些病原体,选择、优化培养条件。因其慢,成其慢。

三是纯。为了获得纯分离株,需要传代。实际工作恰恰相反,为了求快,而放弃了分纯。大家要知道,国际很多实验室都是基于传代分离株进行后续操作。而非如国内,大多基于原始培养基菌落进行鉴定、药敏。

四是准。因为是确诊证据,准确比快速更为重要。具体而言,1是分离株要稳定,这也意味着传代;2是鉴定要可重复、可采纳多种方法同时进行。

五是随时准备复查、复核。这对菌株保藏、结果归档等,都有相应要求。

六是长时间积累后的总结。无论流行病学数据还是经验启示,这样的总结都别具意义。只有准确基础上的时间积累,这样的总结才有现实价值。

技术每天都在进步。终有一天,新型技术会使得培养的慢速不再有任何负面影响。而彼时彼刻,培养的不可替代性却会更加突出。所谓大器晚成、重剑无招!

也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慢是一种正向选择,是一种主动应对!我们会明白,慢了才会更加准确,才会有所积累,才会从容不迫,才会昭示未来!我们会明白,慢——是大自然的节制、节律、节目与节操!

由此,无论是精心地培养,还是精致的生活,我们都可以——慢......下......来......!!!

大家一笑!O(∩_∩)O哈哈~

—END—

本文作者:宁永忠,医院

来源:检验医学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dkn.com/wadzz/15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