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疾病治疗 > 三元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宣教 >
三元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宣教
三元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夏季传染病预防宣教
随着天气的升高,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羹容易滋生、繁殖,同时这段时间气温波动大,幼儿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更差,且感染后,容易发生各种肺炎、病毒血症等各种并发症,尤其要注意搞好卫生保健工作。所以,夏季我们应积极预防以下疾病: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那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1.被动免疫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2.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3.控制传染源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4.切断传染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那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一般预防措施
加强手足口病宣教,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家长的防病意识,手足口病患儿做好隔离,对幼儿园儿童普及防病知识,教育儿童吃充分加工煮熟的食物,喝开水,不咬玩具,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饭前便后勤洗手,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开展消毒工作
及时全面开展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以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为重点,切断传播途径。比如楼道、厕所、地面的清洗消毒;对于孩子们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书桌、地面进行全面消毒;托幼机构的教室和宿舍更要做到: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勤晒被褥、衣服。严格消毒毛巾、水杯、食用具,玩具等。
接种疫苗
目前为止,疫苗只是针对肠道病毒EV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它是属于二类疫苗,是自费疫苗。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具有较强传染性。
预防:
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孩子接触患病者。
气温变化较大时,注意增减衣物。
对于游乐场、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等疾病高发场所,应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水痘
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会导致全身性斑疹、丘疹、疱疹
及结痂等症状。此病儿童多见,到一定阶段会自然停止或自愈。
该病传染性极强,但结痂后无传染性。多数患者恢复后可在体内形成抗体,不再感染水痘,但是体内潜伏的病毒日后被激活后可引起带状疱疹。
预防:
对于水痘的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接种水痘疫苗
疫苗名称:水痘减毒活疫苗
疫苗成分:主要成分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减毒株,另含水解明胶、微量新霉素等。
接种方法:可单纯注射
一般满2岁幼儿即可注射。儿童及成人注射部位均为上臂皮下。
接种次数:12岁以下儿童接种一单位剂量,为0.5ml;13岁及以上儿童注射两单位剂量,共1.0ml,应间隔6~10周间隔。
注射时间:推荐凡是没有水痘史的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均应接种。
编辑:黄丽莎
图文:网络
审核:余若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