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疾病治疗 > 韩玲祥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防控的策略与 >
韩玲祥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防控的策略与
讲者丨韩玲样(银川市妇幼保健院)
整理丨宋慧敏(河南医院)
审核丨谢少清(中科医院)/王玉兰(医院)
来源丨年SIFIC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
年的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上,来自医院感染管理科韩玲祥主任,分享了《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防控的策略与挑战》,从肠道病毒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以及新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内容进行详细精彩讲解,相信大家学习后会有更深刻地认识。
一、不断出现的新生儿肠道感染暴发事件时刻敲响着感染防控的警钟
年11月珠海,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医师分会专家讨论一致认为:我国NICU实际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病率和危害远远大于我们的估量!新生儿肠道病毒的感染防控,应予高度重视!
二、肠道病毒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一)肠道病毒在新生儿和孕产妇中的流行情况
(二)病原学特征
传统的肠道病毒分为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非脊髓灰质炎病毒。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柯萨奇A组和B组病毒、埃可病毒和68~71新四型肠道病毒,根据生物分子学方法的遗传特征分类目前将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为A、B、C、D四组,对新生儿来说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B组和埃可病毒。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无包膜,对酒精类消毒剂耐受;它在常温下稳定2到12天,零下20℃存活大于一年,零下70℃可以长期存活;在有机材料、灰尘和大肠菌群的存在下存活时间更长;浑浊度和悬浮固体物质影响其生存力,在水、体液、污水中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包括胃内)、乙醚和氯仿中能保持稳定;酒精耐受,对热敏感,大于56℃、甲醛、紫外线很快灭活。
(三)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和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其中90%的埃可病毒感染无症状。排毒时间长,上呼吸道排毒1到3周,粪便中长达8周。这些特点对感染防控提出了很多的挑战。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污染水源、食物;
(2)间接接触:污染的手、物品、环境;
※飞沫传播:柯萨奇、肠道病毒;
3、易感人群:
※所有年龄组均可感染
※高危人群:早产儿
4、危险因素
※致病菌种类及毒力:埃可病毒6、9、11及柯萨奇B2、B4、B5;
※机体自身因素:免疫应答不足.....;
※母体因素:母亲孕晚期感染、早产、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缺乏母乳喂养;
※季节:温带地区以夏秋季较为多见,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终年流行。在北半球,高峰在8-10月份;
※发病日龄:日龄7天内易导致死亡或严重并发症;
其它因素:血小板×/L时,感染的风险增加3.倍。
5、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三、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3~6天,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24到72小时。宫内感染一般在生后数小时内出现症状,病情更严重,病死率也更高。产时感染出生后3到4天内发病,占59~63%,产后感染一般在出生4到5天后发病。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数为轻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超过50%的感染为亚临床感染,常见发热,体温到38到39℃,也可表现为低体温,其他症状如拒乳、嗜睡、反应差。重症者常在生后2-5天发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
重症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神经系统的脑炎和脑膜炎以及心肌炎、脓毒症样综合症。脑炎占到50%,死亡率高达10%,心肌炎占到25%,死亡率约30%-50%,脓毒症样综合症占25%,部分重症患儿在1~2天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80%-%出血-肝炎综合征,患儿于1~3周内死亡,死亡率近%。
常见病原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B组2-5、埃可病毒Ⅱ型,不同血清型侵犯脏器不同,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一般炎性指标表现为感染迹象。临床首选RT-PCR,敏感性90%,特异性更高。可以快速(2-3h)拿到结果。病毒分离培养有确诊意义,但是耗时比较长,3到8天才能出结果,价格昂贵,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不同标本中的病毒量不同,直肠和粪便中的病毒载量较高,血液和尿液中的病毒载量相对较低。因为血清学LgM或IgG抗体的产生需要2-4周,早期血清学检查对临床诊断没有意义。还有一些新的检验方法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