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播报三丨各类真菌疾病的诊疗与耐药

4月10日,BISC会议进入第二天,跨学科交流持续开展,精彩继续。在第三分会场,四大主题“侵袭性真菌病研究进展”、“少见真菌病诊治进展”、“酵母菌感染诊治进展”及“丝状真菌感染诊治进展”依次展开。汇集感染、临床微生物、临床药学、院感、病理、影像等多学科的专家于一堂,就真菌疾病的诊疗和耐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主题报道

1

侵袭性真菌病研究进展

中国医院陈佰义教授、医院徐英春教授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李若瑜教授

李若瑜教授分享了深部真菌病流行现状的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念珠菌病、曲霉病、毛霉病、赛多孢菌病等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侵袭性真菌病患者虽数量不多,但其危害大、病死率高、值得重视。侵袭性真菌病流行病学特点有所变化,危险因素不断改变,如病毒感染并发/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应注意不同高危人群的监护。对于侵袭性真菌病确切诊断是获得准确流行病学资料的前提,提高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是关键。病原真菌存在对抗真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或获得性耐药性增多,且新发突发真菌感染及抗真菌药耐药形式堪忧,给临床带来挑战。建立多中心协作的真菌病发病监测体系十分必要,可为流行病学及耐药监测奠定基础。

中国医院陈佰义教授

陈佰义教授讲解了不同真菌病的高危因素不同。近20年来EORTC/MSG侵袭性真菌病定义、专家共识中宿主因素不断变迁。版共识首次根据不同菌属提出了不同宿主因素,使其更准确,更利于识别不同菌属的易感患者。近20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宿主因素不断扩大和调整,反映了临床对于疾病和治疗认知的变迁。新版共识较前版更为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更新完善。临床实践中要从环境、危险因素(+宿主因素)和真菌三个方面全面掌握才能把握住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治与防控。

医院刘伟教授

刘伟教授阐述了临床常见真菌——念珠菌及曲霉的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

医院王明贵教授

王明贵教授讲述了抗真菌新药研发进展。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死亡率居高不下、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的“超级真菌“的出现、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上升、可选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限、抗真菌治疗疗程过长、抗真菌药物存在的安全性及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迫在眉睫。王明贵教授详细阐述了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历史与现状、从作用机制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的抗菌谱汇总等内容,并介绍了四种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新一代棘白菌素Rezafungin、新型棘白菌素类Ibrexafungerp、新型两性霉素B(Coch-AmB)、Olorofim的概况及研究进展。专题一对侵袭性真菌病研究进展进行了全方面地阐述及激烈地讨论,使我们深入了解了侵袭性真菌病研究进展。

2

少见真菌病诊治进展

石河子大医院许航教授、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李若瑜教授

南京大医院施毅教授

施毅教授结合国内、国际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详细阐述了非HIV患者PJ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流程。非HIV患者PJP的易感人群包括SOT患者、血液等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激素使用的患者;BALF样本进行PJP诊断的效能最高,ECIL指南仍然推荐荧光染色镜检、G实验、CT、PCR等辅助PJP诊断,mNGS的价值有待证实;ECIL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因素考虑治疗方案,一线选择TMP/SMZ治疗,疗程≥14天;多篇病例报道卡泊芬净单药或联合TMP/SMZ治疗PJP有效。

广西医院曹存巍教授

曹存巍教授结合广西真菌研究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团队已开展的研究,深入解析了少见疑难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诊治。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mNGS等新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需多部位、多次取材培养病联合多学科合作以提高患者的确诊率;对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需警惕患者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成人注意是否为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儿童建议完善基因筛查明确是否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还需警惕是否合并其他微生物感染,是否需要进行综合治疗;治疗方面选择合理的抗真菌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精准治疗。

医院潘炜华教授

潘炜华教授带来的是被忽视的地方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治。潘炜华教授结合自己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及临床病例分享,全面介绍了我国组织胞浆菌病的流行病学、易感人群、发病的诱因、诊断及治疗等内容。

3

酵母菌感染诊治进展

医院刘正印教授、医院吕晓菊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黄广华教授

耳念珠菌属于念珠菌的一种,从年以强势的姿态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因其具有超强耐药性和高达60%的血液感染死亡率,被称为“超级真菌”。黄广华教授为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它耐高温、耐高盐、容易适应药物环境产生耐药、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从分子学上阐述了耐药机制及致病力,但它来源不详、临床分离困难,仍需我们深入的研究及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

安徽医院李家斌教授

李家斌教授以2个精彩腹腔感染引起的念珠菌血症病例,引出念珠菌血症感染与重症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规范化临床诊治重在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抢先治疗后降阶梯治疗,但不要盲目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医院何芳教授

何芳教授详细汇报了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紧急情况、跌宕起伏的病情发展,回顾了整个诊治过程、治疗成效,分享了自己对于隐球菌脑炎治疗中的满满收获,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诠释着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担当。

医院刘正印教授

刘正印教授深入讲解了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及其疗程,并指出血中隐球菌荚膜抗原滴度>1:以上时,需要行腰穿脑脊液化验来排查隐球菌性脑膜炎。

医院/医院张齐龙教授

张齐龙教授拓展颅内高压的危害、治疗,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专题课。

4

丝状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上海交通大医院李敏教授、重庆医院黄文祥教授

广州医院叶枫教授

叶枫教授通过烟曲霉对唑类药物的耐药形势及耐药机制分析,阐述了曲霉病发病率的增加与唑类药物在环境中广泛暴露导致耐药密切相关,并给出临床治疗唑类耐药曲霉病的用药建议,早期联合治疗获益更多。

医院张静教授

张静教授讲到有空洞的肺结核合并肺曲霉病比例高达22%,原因是结核后肺病(PTBLD)肺部结构的改变,需高度重视结核治疗后的随访,警惕曲霉的感染,但不主张预防性及经验性治疗。

医院刘正印教授

刘正印教授详细解读了欧洲毛霉病诊断和管理指南。图文的结合、形象的比喻、真实事件的讲述、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我们对毛霉病有了深刻的了解。早期发现,首选手术切除是提高毛霉病救治的关键。

医院黄海辉教授

黄海辉教授通过1例白血病合并非曲霉的侵袭性霉菌感染病例,提出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不容忽视非曲霉的霉菌感染。早期诊断、外科介入、增强免疫功能能够提高非曲霉的霉菌感染患者的救治率。

文章作者:郑旭婷司立宁

文章来源:感知域

Infection-Online

了解更多行业动态,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dkn.com/wadwh/15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