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治疗带状疱疹痛的研究进展

目前治疗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抗病毒药物、镇痛剂、神经阻滞以及物理治疗等,其目的在于减轻疼痛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产生。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措施对疼痛的缓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国内外众多医师不断地寻求其他减轻急性带状疱疹痛和预防PHN的方法,目前维生素C已被应用于带状疱疹痛的辅助治疗中,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静脉应用维生素C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痛的研究,对静脉给予维生素C减轻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于初次感染之后潜伏在背根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在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时再活化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可使受累的神经发生炎症、坏死。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除了引起急性期疼痛之外,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其定义为在急性疱疹皮损愈合后疼痛仍然持续且时间超过30天的神经性疼痛综合征,特征为在受累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剧烈疼痛,长期持续性疼痛的病人往往伴有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严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Z在欧洲每年的发病率为2.0‰~4.6‰,在50岁以上人群中呈上升趋势,而PHN在HZ病例中发病率为10%~20%(在老年人中高达30%);在美国,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HZ病人,并且在60岁以上的HZ病人中接近50%会发展为PHN。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关于HZ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大于50岁的人群中HZ每年的发病率为2.4‰~5.8‰。很多研究已证实年龄与免疫力是HZ发病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HZ发病率越高,病人疼痛程度越强,发展为PHN的可能性也越大。治疗PHN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疼痛和相关伴随症状比如抑郁、失眠、疲劳和其他功能障碍等。PHN病人的当前药物治疗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镇痛剂、曲马多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等,其他方法包括神经阻滞疗法,局部疗法,物理疗法以及中医药疗法等。然而,目前没有一种治疗方式能够对所有老年PHN病人完全有效,任何单一的干预措施不能完全消除疼痛,并且在减少疼痛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HZ和PHN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自20世纪30年代被Szent-Gy?rgyi发现并分离出来之后,其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能力便一直在被广泛研究,现已成为替代医学治疗中最受欢迎也是被研究最多的维生素之一。在年,它是销售最广泛的维生素,在美国销售额为8.84亿美元。维生素C作为许多代谢途径中的必需微量营养素,凭借其较高的还原能力,作为水溶性抗氧化剂起作用,还在增强白细胞功能,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神经递质的产生中发挥关键作用。维生素C还通过肉碱和胶原的生物合成有助于肌肉骨骼健康肠道吸收来自植物和蔬菜的膳食铁。与大多数动物不同,人类不能合成这种必需的维生素,因此需要从天然饮食来源或补充剂中摄入。

已有研究证实在PHN病人血浆中维生素C的浓度较低,而PHN病人对维生素C缺乏所具有的高敏感性可能是形成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永久因素。尽管目前关于维生素C在带状疱疹痛治疗中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最近公布的很多报道显示,维生素C在HZ和PHN的治疗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本文对国内外静脉应用维生素C治疗带状疱疹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维生素C在带状疱疹痛中的镇痛机制

研究证实,在VZV感染后再活化引起HZ和发展为PHN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机制之一是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潜伏在神经节中的休眠病毒被激活,从而侵犯神经并沿着受累的神经传播,使得外周和中枢神经元受损,最终引起炎症性免疫应答。新合成的病毒颗粒可以沿所有类型的感觉神经元的轴突进行运输,导致神经根和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坏死。外周神经损伤后失去抑制伤害性疼痛信号传递的能力,从而降低了伤害性疼痛激活的阈值,并产生自发性异位放电。此外,VZV诱导的神经炎症还损害中枢性疼痛抑制途径,并导致中枢敏化,使得来自外周伤害感受器的正常刺激却产生增强的中枢反应,这种现象在PHN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PHN的病人由于几种不同的疼痛机制而常常具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触诱发痛。迄今为止,由于个体症状、机制和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对PHN的管理仍是一种挑战。

Chen等通过比较健康志愿者和PHN病人之间血浆维生素C的浓度,证实了PHN病人血浆

维生素C的浓度较低,并且随后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其结果表明短期静脉内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有助于缓解其自发性疼痛。维生素C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可能的作用机制减轻带状疱疹痛。

首先,带状疱疹自发性疼痛中周围神经性疼痛的一种机制是由脊髓下行抑制途径介导的“去抑制”,即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对伤害感受性传递产生下行抑制作用,而维生素C是多巴胺β-单加氧酶的重要辅因子,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必要条件。在外部充满维生素C的细胞中,多巴胺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的效率最高。因此,增强脊髓下行抑制途径是维生素C减轻带状疱疹所致神经性疼痛的可能机制之一。

其次,动物实验报道,β-内啡肽可以提高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阈值。而维生素C可以通过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环腺苷一磷酸系统增加新生大鼠下丘脑神经元中β-内啡肽产生和释放,从而调节带状疱疹痛。另外也有学者提出维生素C可促进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6和IL-8(IL-6和IL-8已被证实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标志物和预测物)减少炎症,并且具有直接的抗病毒效应。研究报道背根神经节(DRG)作为初级传入神经元已成为临床上介入治疗的重要靶点,围绕DRG展开的诸多治疗手段都依赖于精准的操作。而维生素C通过缓解局部炎症反应使得背根神经节的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同时减轻神经元细胞的水肿,打断了炎症-缺血-炎症的恶性循环,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VZV使得外周和中枢神经元受损的过程中,活性氧(ROS)促进了神经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实验证实通过注射ROS清除剂可以抑制ROS的这种作用。维生素C是细胞外和细胞内抗氧化剂,也是脑脊液中的主要抗氧化剂,并且其作用是呈浓度依赖性的,因而可以通过清除过量的ROS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2.维生素C在带状疱疹痛治疗中的应用概况和疗效分析

目前关于维生素C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对骨折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dkn.com/wazz/9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