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疾病危害 > 净血排毒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 >
净血排毒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
概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2
流行病学
PHN的发病率机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数据显示PHN人群每年的发病率为3.9-42.0/10万。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
3
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是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儿变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形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
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神经元功能紊乱、异位放电、外周及中枢敏化,导致疼痛。
PHN的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明了,神经可塑性是PHN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涉及:
1.外周敏化:感觉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发生神经化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变化,引起外周伤害性感觉器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并可影响未损伤的临近神经元;
2.中枢敏化: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突触传递增强,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点活动增大、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生理过程。相应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等。痛觉超敏即为正常的非伤害性刺激通过低阈值机械受体引起脊髓背角疼痛信号的产生。PHN持续疼痛的主要机制在于中枢敏化。
3.炎性反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表达通过继发的炎性反应导致周围神经兴奋性及敏感性增加。
4.去传入:初级传入纤维广泛变性坏死,中枢神经元发生去传入现象,引起继发性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另外还涉及交感神经功能异常。
4
临床表现
1.疼痛的临床表现
疼痛部位
多为烧灼样、刀割、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多种疼痛并存。
疼痛特征
a.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刺激情况下,在皮疹分布区及附近区域出现的疼痛。
b.痛觉过敏: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或延长。
c.痛觉超敏: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如接触衣服或床单等轻微触碰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诱发疼痛。
d.感觉异常:疼痛部位常伴有一些感觉异常,如紧束样感觉、蚁行感或瘙痒感,可出现客观感觉异常,如温度觉和振动觉异常,感觉迟钝或减退。
病程:30-50%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
2.其他临床表现
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自杀想法。
慢性疲劳、厌食、体重下降、缺乏活动等。患者疼痛程度越重,活力、睡眠和总体生命质量所受影响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家属也易出现疲乏、应激、失眠以及情感困扰。
5
诊断
6
鉴别诊断
需鉴别诊断的疾病有:
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颈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脊柱源性胸痛、椎体压缩后神经痛、脊神经根性疼痛和椎体肿瘤转移性疼痛等。
7
治疗
找到神经痛最疼点,选择钱币大小区域,夫顽尽排毒。
使用方法:药水一次点涂15遍(同银屑病),7-10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8
药理作用
1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止疼的作用。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
专业|打造皮肤科门诊
专注|解决皮肤疑难病
思瑞皮肤病专科医联体
河南中医防治皮肤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