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日剧 > 日剧发展 > 时针归位大山诚一郎版不在场证明攻略大 >
时针归位大山诚一郎版不在场证明攻略大
从如今日本仍旧活跃的推理小说作家们的作品中来看,大山诚一郎绝对属于一种特立独行的存在。相比较有些推理小说越来越宏大的世界观和道具场景,甚至是更加玄幻新奇的设定,另一部分作家的作品则逐渐走向去解读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不断向纯文学严肃文学等领域靠拢。而大山诚一郎的小说却依旧保持着更加纯粹的谜题性,诡计性,趣味性,以至于让很多仅仅想获得阅读乐趣的读者们能在阅读他的小说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收获。
和之前读客出版的那本短篇集《密室收藏家》类似,本作一共是七篇短篇故事组成,不同的是,《密室收藏家》是以“密室”为主题案件,本作则以“不在场证明”作为各个案件的核心谜题来讲述故事。小说特点在于把“诡计”这种纯智力的工具拔高到整体最高地位,有意识地弱化案件动机,人物刻画,凶手内心,社会价值,更不存在现场调查,刑侦相关的详细描写,甚至是男女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在小说中也一并模糊弱化。更加纯粹地把解谜所带来的阅读愉悦感提升到重中之重。
在诡计方面,应该说正是因为传统的诡计都已经差不多被前人发掘殆尽,所以后人才会独辟蹊径,另寻出路,向着设定类,或者更加宏大的场景配置不断靠拢,这当然并非坏事,毕竟让推理小说体现更加多元化的元素,本身就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只是当悬念的设置需要拥有更多的基本条件,比如某些城堡的结构,某些别墅的暗道,某些玄幻设置中非人力的特征,那么就需要用更多的篇幅去讲解这些定制的前提。同样,读者也需要花费更多而精力去接收更多的前置条件,才能在阅读中参与到侦破中来。这样,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成本,也同样影响到阅读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而大山诚一郎的作品似乎并不会有这方面的困境和担忧,最起码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依旧回归到当前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设定环境,把那些多年前被推理小说作家前辈们不断打磨使用过甚至用滥的传统诡计重新拾缀起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通过再加工让它们能够焕发新的魅力。
从小说特点来看,本部作品是相当标准的安乐椅推理。侦探不出现在现场,不参与勘查,不审讯嫌疑人,不走访目击者,不检验尸体,不捉拿犯人,甚至不会系统地参与到侦破调查中去,却只能通过某个人的转述,并且大多数是一方面,在那些看似简单琐碎的调查语言中找寻到破解谜团的钥匙。这几乎是一种把逻辑推理演化到极致的小说模式,稍有不慎就成笑话。在过去的作品,比如《思考机器》,《角落里的老人》等,逻辑是否足够严密,诡计是否足够出人意料,推演过程是否足够能让人信服,就成为判断故事好看与否的标准。很显然,本作之精妙,较之以往名作,也不落下风。
第一案,跟踪狂的不在场证明。在明面上,是需要去破解一个用食物消化来证明的不在现场证明。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描述中,作者成功地隐藏了重要的信息,来起到迷惑作用。这种描述上隐藏信息的手法,有的来自男主语言,有的干脆来自作者的书写,在本书中被作者多次使用,屡试不爽。虽然有种方式略微有点不甚公平,当然要想在如此短的篇幅里面起到埋下伏笔的效果,并且保持一定的公平,这类手法也无可厚非。
第二案,凶器的不在场证明。一把手枪,两发子弹,不在现场的证明,要知道通常物件的诡计会伴随着机械设定来设置悬疑,但在本案中,作者却偏偏不走寻常路,竟然依旧采用心理暗示。只是与其他不相同的是,暗示是由作者向读者直接发出的,通篇下来,谜团在作者刻意引导下产生。预设前提后的推理,最终发现开头的预设也错了。
第三案,死者的不在场证明。诡计上并不出彩,过多的巧合会破坏案件本身的趣味和公平(呃,真的没有映射《三口棺材》),不过看到最后会发现,本案最大的惊喜不是寻找到真相,反而是凶手的某个生理特点,正因为这个特殊性才能说通之后案件中所有不合常理的情节。藏特点的方法和第一案类似,把线索隐藏到叙述之中,“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他为什么这样做”。至于对谁是凶手的推理,只能说,不错,前后呼应,中规中矩。
第四案,消失的不在场证明。记住,姐妹,姐妹,姐妹!看多了推理小说,多多少少能猜到这将意味着什么。昏迷,嫁祸,梦游症,最后藏着不在场证明。作者把老诡计玩出了新花样,证明不在场最好的方式是让人错误判断死亡的时间,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死者已死之后还被人当成活着。作案人还是比较惊喜,想通这一点,接下来迎刃而解。
第五案,爷爷的不在场证明。日常推理,“工具”了四个案子的女主,忽然有了活生生人类的感觉。祖孙俩温馨的情感和有趣的互动也成为本篇案件的一大亮点。至于案件,怎么说呢,设定有点过于复杂,反而需要作者用大量篇幅去帮助女主排除其他一切可能,到达真相时,又需要画图才能说明清楚,总得来说,情节有趣,诡计新颖,悬疑不足,读着舒服。
第六案,山庄的不在场证明。山庄,雪地,脚印。总算到了推理小说标准套餐模式,可惜作者还是恶趣味了一把,通过角色对话告诉读者们,穿鞋的大小号是不足以排除或者锁定嫌疑人的。比较精彩的是,凶手和死者角色上的伏笔,更加值得夸奖的是,没用到假脚印,脚模,撒盐化雪等传统操作,读来耳目一新。
第七案,下载的不在场证明。有种强行让多个客观条件达成,只为了引出一个核心诡计的感觉。不过因为时间上的拉远,不能说就没有一定的成功率。降低一定程度的可能性,以提高案件诡计的可看性,这是目前推理小说创作的某种趋势,利弊各有分明。但在本案中,作者还刻意为凶手增加了一道随时可以停止计划的设定,也算用心良苦。
感觉愈是诡计流派的小说,愈是会为侦探设计某些招牌的口号,来表现解谜得成的仪式感。本文中的“时针归位,某某不在场证明土崩瓦解”。在阅读时,会脑补那种类似超级凹凸曼变身场景,堪比日剧《神探伽利略》里面福山雅治一通乱写乱画,装X食指按压眼镜的中二画面。
另,两本读客出版的大山诚一郎图书,一个眼睛从锁孔往外望,一个从门缝往外望,这是为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