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预防护理 > 小讲课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进展 >
小讲课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回顾▏带状疱疹
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所致,好发于成年人,皮损表现主要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显著神经痛的病毒性皮肤病。
临床特点
好发于成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颅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皮损表现为: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簇集分布,继之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外周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可发生在皮损前,也可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疼痛剧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指疱疹临床愈合后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老年患者多见。
PHN是一种复合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病毒侵袭外周神经并对其持续损伤的结果。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可观察到从皮肤至脊髓的神经组织都会发生病理性损伤。
PHN的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主要有阿片类镇痛药(羟考酮、吗啡)、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盐酸多塞平等)和抗惊厥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
外用药物主要有5%利多卡因皮贴、0.%辣椒碱乳剂、8%辣椒碱皮贴。
注意:三环类抗抑郁药有心脏毒性,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光眼、尿潴留、自杀等高风险患者应慎用。
神经阻滞
在相应神经根、干、节及硬膜外注入局麻药或以局麻药为主的药物以短暂阻断神经传导功能,既能达到治疗作用,又对神经无损伤。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神经阻滞用药主要包括局部麻醉药和糖皮质激素等。
选择性神经毁损
以手术切断或部分切断,或用化学方法(乙醇和阿霉素)或物理方法(射频热凝和冷冻等)阻断脑、脊神经、交感神经及各类神经节等的神经传导功能,神经毁损为不可逆的治疗,可能产生其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麻木甚至肌力下降等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鞘内药物输注治疗
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输注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或中枢,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常见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麻药等,其中吗啡的临床应用最广。吗啡的起始剂量为胃肠外剂量的1%或口服剂量的1/,根据镇痛效果与副作用及患者的一般情况逐渐调整(滴定),以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另外,硬膜外腔置管连续输注也是控制严重疼痛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脉冲射频
近年来脉冲射频技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上广泛应用。脉冲射频对于长期或短期的颈腰部疼痛、术后疼痛及PHN有很好的疗效。与传统的连续射频相比,脉冲射频对神经没有热损伤作用。目前脉冲射频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射频脉冲能够可逆的阻止细小无鞘神经纤维神经冲动的传导;迅速减少海马区神经元异常的放电和突触活动;增加疼痛下行抑制系统中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臭氧
目前臭氧大自血疗法已经比较成熟,臭氧大自血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从而激活和调节免疫系统;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繁殖;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改善抑郁状态等。
肉毒素
研究表明,肉毒素作用的神经突触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外周神经局部注射肉毒素可以降低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这种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疼痛传入介质P物质和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谷氨酸盐及辣椒素1受体的释放,减少外周疼痛的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和中枢的神经损伤引起。Francisco等发现肉毒素A对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益。肉毒素A对于缓解PHN、外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糖尿病性神经痛是有效的。
液氮冷冻镇痛
目前冷冻镇痛技术主要是应用于胸外科肋间神经冷冻。近期有报道称一种不冻结技术(nonfreezingtechnique,NFT)用于治疗PHN。将液氮喷雾喷射于病变皮肤表面,在保证不损伤皮肤组织的同时,起到镇痛的作用。该技术利用一种特制的圆口径喷头,将液氮均匀循环的喷射于病变皮肤上,持续30秒,使其形成氮云但不要冻结皮肤。每周治疗一次,直至疼痛到达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总治疗次数20次以内)。在接受治疗的47名患者中有94%的患者疼痛控制良好,且治疗期间未出现皮肤损伤、红斑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副作用少,特别适用于高龄及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药物及神经阻滞治疗的患者,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中药辩证论治、针刺、灸法、刺络拔罐、中药熏药等治疗,在治疗PHN上均匀一定疗效。
黄莺教授坐诊时间成医院
星期一上、下午;星期三上午;星期五上午;星期天上、下午
医院名医馆
星期二8:30——12:00
预约电话-
成都全医堂
星期二17:3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