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DNA病毒中疱疹病毒科的嗜神经DNA病毒,有两种血清型,分别为Ⅰ型(90%)和Ⅱ型(10%)。HSV-Ⅰ经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Ⅱ经性接触或母婴传播,潜伏在骶神经节。

二、病理

病理学检查发现颞叶内侧、额叶眶部和边缘系统为主要受累部位,双侧病灶常不对称;镜下可见病变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变性坏死、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灶出血性坏死是其重要的病理特征;约50%的患者病灶边缘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内含病毒颗粒和抗原,是其最具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HSV-Ⅰ

1.无季节、地区、性别差异

2.潜伏期为2-21d,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3.口周疱疹(25%)

4.精神和行为异常(首发或唯一症状)

5.癫痫(1/3)

6.意识障碍

7.颅内压升高

8.局灶体征及脑膜刺激征

(二)HSV-Ⅱ

1.常见于新生儿和青少年

2.呈急性爆发性

3.广泛性内脏(肝、肺)坏死和弥漫性脑损害

4.子宫内感染可造成婴儿先天畸形

5.死亡率高

四、辅助检查

(一)头部MRI

1.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2.表现为颞叶内侧、额叶眶面、岛叶皮质和扣带回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病灶

3.局灶性水肿

4.出血性坏死

5.发病1w内的阳性率为90%

(二)脑脊液检查

1.常规

(1)压力正常或轻中度增高

(2)WBC增多,达(50~)×/L,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

(3)RBC增多

(4)蛋白质轻中度增高

2.病原学

(1)HSV-DNA(+),应注意假阳性

(2)HSV-Ab:IgG、IgM,应注意结合血HSV-Ab结果

(三)头部CT

1.阳性率为50%

2.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或混杂的高密度灶

3.发病1w内可表现正常

(四)脑组织活检(金标准)

1.嗜酸性包涵体

2.HSV病毒颗粒

五、诊断

(一)临床诊断

1.起病急,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2.口唇、生殖器疱疹

3.脑实质损害

4.CSF改变

5.EEG:颞叶、额叶局灶性慢波及痫样放电

6.影像学改变

7.抗病毒治疗有效

(二)确诊

1.CSF-PCR发现病毒颗粒

2.双份CSFHSV-Ab存在显著变化

3.脑组织活检

六、鉴别诊断

(一)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1.潜伏在脊神经后根及脑和脊髓的感觉神经节

2.常见于中老年人

3.有/无疱疹史

4.发热、头痛、意识模糊、精神异常、神经功能缺损

5.头部CT无出血坏死的表现

6.血清和CSF检查可检出病毒抗体或DNA

7.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二)其他性质的病毒性脑炎

1.巨细胞病毒

2.腮腺炎病毒

3.麻疹病毒

(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1.存在前驱感染

2.以精神症状为主,伴有神经功能缺损

3.以白质受累为主

4.脊髓受损

5.病原学检查阴性

七、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1.阿昔洛韦:首选,常用剂量为15-30mg/(kg·d)tid14-21d

(2)更昔洛韦:可抑制病毒DNA合成,对巨细胞病毒敏感,适用于阿昔洛韦无效的病例,常用剂量为5-10mg/(kg·d)q12h14-21d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大剂量)

(三)对症支持治疗

1.高热

2.抽搐

3.昏迷

八、预后

1.死亡率高

2.未经治疗的HSE患者死亡率可高达60%-80%

3.若及时进行足量抗病毒治疗,则大多数患者可被治愈

4.10%的患者会遗留后遗症

二、脑膜炎

一、病毒性脑膜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85%-95%由肠道病毒引起,还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引起

2.常经粪-口途径传播

(二)病理

1.脑膜和脉络丛炎性细胞浸润

2.血管壁局灶性纤维素化

3.软脑膜纤维素化

(三)临床表现

1.好发于夏秋季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3.病毒中毒症状

4.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四)辅助检查

CSF检查:

(1)压力:正常或↑

(2)WBC:正常或↑,常<×/L,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主

(3)蛋白质:↑

(4)Glu、Cl-:正常

(五)治疗

1.自限性疾病

2.对症支持治疗

3.预后较好

二、化脓性脑膜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儿童)、肺炎球菌(老年人)、流感嗜血杆菌B型(<6岁)、大肠杆菌和B组链球菌(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医源性感染)。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行播散(全身脏器)、直接扩散(临近器官)、经CSF通路(医源性感染)。

(二)病理

1.软脑膜炎

2.脑膜血管充血

3.炎性细胞浸润

(三)临床表现

1.感染症状:发热、寒战

2.脑膜刺激征

3.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4.局灶体征(少数)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皮疹

(四)辅助检查

1.CSF检查

(1)压力:↑↑

(2)外观:浑浊/脓性

(3)WBC:↑↑↑,常为(0~00)×/L,中性粒细胞↑↑

(4)蛋白质:↑

(5)Glu:↓↓↓,甚至为0

(6)Cl-:↓

(7)IgG、IgM:↑↑

(8)涂片检菌:(+)

2.血常规:WBC↑

3.EEG:无特征性改变

4.MRI:蛛网膜下腔及脑膜强化

5.细菌培养

(五)诊断

1.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

2.CSF常规、生化特征性改变

3.CSF病原学

(六)治疗

1.抗菌治疗

(1)病原菌尚未确定:三代头孢

(2)病原菌已经明确:早期选用敏感、有效、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2.降低颅内压

3.物理降温

4.抗癫痫

(七)预后

1.病死率为15%

2.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

三、结核性脑膜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1.原发性:脑膜和软脑膜的结核结节破溃→淋巴和血行播散

2.继发性:体内潜在的结核杆菌被激活→血行播散

(二)病理

1.慢性弥漫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

(1)脑底部脑膜渗出物

(2)粟粒状结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纤维素(中心部位为干酪样坏死灶)

2.结核性血管炎:纤维素样变性、内皮细胞增生→病变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脑梗死

3.脑积水:渗出物堵塞导水管或蛛网膜颗粒

(三)临床表现

1.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轻重不一

2.结核中毒症状

3.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

4.颅神经损害:动眼神经、外展神经

5.脑实质损害:精神症状、癫痫、意识障碍

6.少数患者因血管炎而出现脑梗死的表现

7.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四)辅助检查

CSF检查:

(1)压力:↑↑↑

(2)外观:透明或毛玻璃样(“结网”)

(3)WBC:↑↑,常为(50~)×/L,淋巴细胞↑↑

(4)蛋白质:↑↑~↑↑↑,常为1~2g/L

(5)Glu:↓

(6)Cl-:↓↓

(7)涂片:抗酸染色(+)

(8)TB-PCR:(+)

(五)诊断(注意:临床表现多变,病情轻重不一,容易误诊)

1.结核密切接触史或患病史

2.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3.CSF检查

(六)治疗

1.抗结核治疗

2.肾上腺皮质激素(注意:须在足量、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

目的:抑制炎症、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粘连

3.对症治疗

4.监测CSF的变化

5.复查影像学

(七)预后

1.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彻底

2.昏迷患者预后较差

3.婴幼儿、老年人预后较差

附:CSF鉴别

编辑|刘洋

排版|瞿润东

制作|17级长学制同仁班

·XIUMIUS·

啦啦啦小空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dkn.com/ways/14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