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陈林义
又称单纯性角膜炎.系由单纯疱疹I型病毒感染所致,是疱疹病毒中引起眼疾最多的一种病原体。近年来亦有单纯疱疹Ⅱ型病毒感染的报告,在形态上两者难以鉴别。由于抗菌素与激素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已日益增加而且难以治疗,是致盲的主要眼疾之一。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属DNA病毒,人类是其唯一的自然宿主。据统计6个月~5岁幼童的感染率为60%,15岁以上者为90%。其中临床发病者占1%~1.5%.一般情况下.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或角膜基质内,一旦体内外机体发生改变时如感冒、某些热病、角膜外伤、月经来潮、风吹、日晒、情绪异常、过度疲劳、激素的应用以及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时均可引起发病。
临床表现
可分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眼部原发感染见于6个月~5岁血清中无中和抗体的幼儿,常继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开始角膜呈弥漫性点状浸润,进一-步融合扩大,形成星芒状或树枝状。同时伴有疱疹性睑缘炎和结膜炎。患儿尚出现发烧、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一般2周~3周后可自愈,多数不留瘢痕。由于本病眼部症状常不典型,加上幼儿检查时欠合作,所以临床上常漏诊。
继发性感染多见于10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当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内外不良因素刺激后.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或角膜基质内的单疱病毒被激活而发病。继发性感染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临床上常根据病变形态分为点状角膜炎、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以及实质层的盘状角膜炎等。
1、点状角膜炎
角膜上皮呈点状隆起小泡,可散在分布,也可排列成行或积聚成簇,小泡破裂后荧光素可染色,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常见于病毒性角膜炎早期。
2、树枝状角膜炎
为单纯性角膜炎中最常见的-种类型。常由排列成行或积聚成簇的点状结膜炎进一步扩大融合形成典型的树枝状或珊瑚状,呈睫状充血。病变部位的角膜知觉可减退,但病变周围角膜知觉可相对增强,所以患者有畏光、流泪、疼痛及异物感。1周~2周愈合,一般不留瘢痕。
3、地图状角膜炎
又称阿米巴样角膜炎,系树枝状角膜炎角膜炎进一步扩展、融合,形成边缘不齐状如地图的浅层溃疡,少数严重病例可累及浅基质层。
4、盘状角膜炎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单疱病毒的抗原和抗体在角膜基质内引起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可由树枝状角膜炎进一步发展成,也可无角膜上皮的损害而发病。其特点是角膜中央部实质层水肿、增厚,呈圆盘状浑浊,边缘较清楚。盘状浑浊中央较周边部浓,呈向心性靶状。严重者角膜内皮可见细小KP及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病程一般较长,愈合后根据瘢痕厚薄形成情况,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治疗
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更昔洛韦眼水或眼膏或阿昔洛韦等眼水、眼膏。急性期每1--2小时滴眼1次,晚上涂抗病毒药物眼膏。
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盘状角膜炎,可使用激素治疗。有虹膜睫状体炎时,要及时使用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扩瞳。
手术治疗:已经穿孔的患者可行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使用激素同时应局部和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复发。
预防复发: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容易复发,控制诱发因素对于降低复发率很重要。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