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患病病因 > 偏方带状疱疹的几种治疗方法 >
偏方带状疱疹的几种治疗方法
A:病灶局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扣刺疱疹及病变范围,皮肤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拔出红黄相间的液体.消毒卫生纸擦净。注意:1.毒液一定要拔净,一次拔不净,要反复拔,直到干净为止。2.病变部位一定要拔严,不留空位。说明:1.用本方法治疗完毕后,立刻止痛.有的患者病变部位被衣被接触即疼痛难忍,但是在拔罐过程中,只有轻微的拔罐造成的抽吸感。2.病变部位糜烂的,不需梅花针扣刺,直接拔罐既可.拔完后,用红外线烤干.3.有的部位用拔罐无法操作时,可用10---20毫升的注射针管,切去头部,对准病变部位,抽吸针柄,可起到和拔罐同样的效果.现在则用真空拔罐代替.4.操作完毕后.我一般不再消毒处理.也无感染的病例.但是,为了操作规范,请大家在运用时,自己掌握.5.此方法优于其他方法.我治疗将近例,均一次治愈。
B:至阳穴点刺放血加拔罐轻者一次重者五次愈,不吃药打针绝效一百多例未见后一神经疼者三商穴可治愈带状疱疹三商穴为少商、中商、老商三穴。中商在拇指爪甲正中根部下一分许处;老商在拇指爪甲角尺侧一分处。病例:王某,男,26岁。三天前右上腹起一簇密集的疱疹,如米粒大,环形如带、有灼热刺痛感。局部皮肤异常敏感,着衣则痛加剧。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滑。针刺三商穴放血,各挤出粘稠血数滴。针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经治疗数次后病愈。体会:带状疱疹,又名缠腰火丹、蛇盘疮。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湿毒之邪所致。外邪侵入人体,肺经首当其冲,而“肺合皮毛”治应在肺,三商穴属肺,能宣泄肺热、疏散肺经之邪,故能治毒邪入表之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也有较好效果。方法:取鱼腥草干品30-50克(鲜品克),加水适量,煎汤,温服。每日1剂,分3次服,可连续服用3-7天。
C:“带状疱疹”,用吹风机一吹就好,且不留后遗症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疱疹样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临床多呈现数个簇集疱疹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呈单侧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分布,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发病前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相当于中医的“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蛇盘疮”等,多在春季发病。中医药对本病有着丰富的治疗方法和良好临床疗效。祖国医学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壅滞肌肤为患。治带状疱疹,用热风机热吹患处,热度以能承受为佳,越热越好,一次吹一分钟,一天吹两次,只需两天,当时就能减轻神经痛,第五天就好,而且不会神经疼。要点,1.越热越好,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不要烫伤了。2.先吹最开始长泡疹的地方。这叫先吹头。这个方法是从民间土方法中改进而来的,民间传统方法是用黄草纸浸菜油,点燃照患处,用米筛隔着,用热风机吹更方便,一般都是四到五天就好,而且没有神经痛的后遗症。
D:蛇盘疮(带状疱疹)治疗方法:背部蜘蛛穴艾灸
疗效:一次见效,3天基本治愈穴位定位:蜘蛛穴在督脉上。取穴时让患者正坐,医者站在患者背面,取细线1根测量患者的最大头围,将剩余的线剪除,然后用测量的线由前向后经颈部绕行1圈,再将两头线端对齐,沿胸椎正中线向背后稍拉紧,合拢的线端所到达之处即是蜘蛛穴。量好头围后,可以将线对折,一端对准喉结,一端落到督脉上的点就是蜘蛛穴操作手法:悬灸一壮以患者感觉到轻度灼烧感为止
E:带状疱疹特效方《医宗金鉴》二味拔毒散。药用白矾、雄黄各等份,研细末,凉开水调涂,日数次。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戌时进药,少顷就得睡,至子丑时方醒,问之,已不痛矣。皆以上方加板蓝根15g,唯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g,轻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瓜蒌甘草红花汤”算是一首治疗带状疱疹的专方,而邹孟城老中医于此方中加板蓝根。带状疱疹后遗症方:丁香9g,郁金9g,柴胡9g,枳壳9g,川芎9g,赤芍9g,板蓝根30g,甘草9g(疼痛严重者可加五灵脂、蒲黄、冰片,共为细末,每次3~5g,温水送服)。
F:江西的周水金医生,这三年在治疗带状疱疹也下了不少功夫。他提供了一个验方(疱疹初期使用,神经痛后遗症不合适),给中医老师们做一个参考:
全瓜蒌50g到g,连皮捣烂,生甘草12g,红花6g。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后大便增多,多见腹泻,出现腹泻就会“痛随利减”,邪有出路,一般当天见效,疱消痛减,3到5天痊愈。如果大便不出,增加瓜蒌用量。如果没有全瓜蒌,可以瓜蒌仁20g,瓜蒌皮40g。
方解:瓜蒌性味甘寒,清化热痰、通腑开结见长,又能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生甘草,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又瓜蒌用大量易滑肠而引起腹泻,故用甘草甘缓和中,虽说“痛随利减”,但毕竟泄多伤正,故乃重用甘草;些许红花,则取其入络行瘀。
病机:肝经郁热,伴见血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