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患病病因 > 带状疱疹中西医理论认识与临床实践 >
带状疱疹中西医理论认识与临床实践
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缠腰龙、蛇串疮、蛇盘疮、蜘蛛疮、缠腰火丹”等,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皮肤病,是仅次于生产痛、三叉神经痛之后的第三痛。
从这名字上看似乎以腰部病变多见,但临床上身体的所有部位都有发病的可能,我治过得有头面部、耳后、颈肩部、四肢躯干、乳房、会阴、肛周等都有。总体来讲发生在胸部和头面部的疱疹比较凶险,容易引起心脏问题或者损害视神经及面部其他神经,引起视力、听力下降,甚至引起面瘫。而躯干四肢处相对好治,易治,风险较少。年轻人发病较少,治愈较快,中老年人较多,治疗较慢而且易留下后遗症。
带状疱疹初期以局部疼痛、瘙痒为主,也有乏力、低烧等表现,该病一般2-3天后在身体单侧的皮肤上开始出现成簇水疱,疼痛明显,水疱大小不等,水疱壁紧张发亮,里面液体澄清,外面红晕。水疱常常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身体中线。但也有的患者一直不出疹,只是局部皮肤肌肉灼痛,有条医院做一系列的检查但也找不出毛病,有的以为是受凉了在局部贴一块膏药,结果取了膏药后出现了丘疹性水疱认为是膏药过敏,这种情况误诊率高,容易延误病情,曾遇到过一个患者花费医院,医院做检查都没有确诊。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侵犯了神经和皮肤所致,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大约2-4周就会结痂。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发病。发病期间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疼痛呈刀割样、电击样、针刺样或撕裂样。
西医大夫都是用抗病毒药和神经营养剂来治疗该病,比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口服或者输注,再加上甲钴胺,或者维生素B1,B12等,外用干扰素凝胶涂覆。疼痛严重的的患者可以用神经妥乐平(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注射液)但疗效不太乐观。有的患者服用了这些药品,水疱马上就会停止不出了,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局部是很快干涸结痂了,但神经疼痛长时间不愈,阴雨天加重。我们都知道在治疗水痘的时候,是尽可能往外透的,让它尽快出疹出全,从而很快完成它的自然病程,同样带状疱疹治法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现代中医学认为本病外与风、湿、热邪有关,内与心、肝、脾、肺有关。可由情志内伤引发肝胆火盛;或脾虚郁热,湿热内蕴所致,外受邪毒而诱发。毒邪与湿热、肝火相互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认为肝胆火盛,脾湿内蕴,气滞血瘀是发病的病机。所以临床上以清热解毒泻火,疏肝健脾燥湿,活血通络止痛为治疗大法。
对于灼热疼痛,伴咽干口苦、眼红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解毒为主;若疼痛不甚,疱疹糜烂渗水,缠绵难愈,患者腹胀纳差,舌苔白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是脾虚邪郁型,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除湿胃苓汤;很多老年患者以及素体体虚之人皮损已经完全消退,但遗留下局部神经疼痛,入夜尤甚,心烦不寐,舌紫暗,脉弦数或沉细涩。当以疏肝解郁,活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从分型来讲没什么大问题,这也是临床常见的三大证型,但我个人感觉,临床效果并不是很好。
我们注意到带状疱疹患者相对来讲都是年龄大的人,五六十岁以上的患者占到了80%以上,更多的患者昨天还好好地,出去玩了一天或者什么原因有点累了、受凉了、受风了,今天就突然发病了。这说明带状疱疹的发生跟机体正气下降有关。人已经虚了,就没有那么实的火,即使有外感之邪引发火气,但它本质是虚的,一味地用苦寒药清热解毒感觉火是下去了,但疼痛依然不减。因为苦寒药伤阴败胃,会导致人更虚,脾阳更加不足,气血生化就会出现问题,病人本来就气血亏虚,因而病情迁延更久。大家都知道带状疱疹的病机和火与湿相关,但对火与湿的认识每个医家的理解都有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治法治则。
经方扶阳法认为阳虚是本,带状疱疹里面是阴寒,外面是虚火。以理中汤、建中汤来增强中焦阳气为治疗带状疱疹第一要务,阳气充盈才可托邪外出。同时实时给邪气以出路,升散气血、清经泄火、泄下祛瘀,活血理气等辨证用药。
升散气血:柴胡、升麻、细辛
泄下清火:全瓜蒌,瓜蒌子,丝瓜络
活血理气:枳实,红花,丹参
这样治疗带状疱疹的处方用药就出来了,柴胡、黄芩、升麻、附子、干姜、党参、细辛、丝瓜络、瓜蒌、枳实、丹参、红花、桂枝、芍药、川椒等就这么很简单的几味药就能解决问题。其他全在医者指下切脉的功夫和临床实践经验了。比如脉浮滑有力,口苦咽干,是热重加蒲公英,清肝胃之火;脉浮滑濡数,神疲乏力,懒言少动,以湿热为主加薏苡仁、土茯苓,淡渗利湿,解毒排脓。
疱疹愈合但疼痛仍然不减,持续三个月以上者我们一般定义为带状疱疹后遗症,这是因为是正气虚导致气血不能将邪气托于体外的原因。用大剂量黄芪,适量连翘效果比较好。尤其一部分病人夜间痛剧烈影响睡眠的,在此基础上加入重镇安神之品如磁石、龙骨、牡蛎,当然虫类药如蜈蚣、全蝎、乌梢蛇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效果更好但价位太高不是首选。
病例一
张XX,女,69岁,年10月29日初诊。一个月前左耳后突然跳动性疼痛,在医院诊断为神经疼痛行针灸治疗,与日加重。一周后耳后出现散在性的数个水泡,确诊为带状疱疹,输液阿昔洛韦等药物,外涂干扰素凝胶。两周疱疹已下去,但仍疼,灼热感,大便干,口苦,舌头干苦。
脉诊:右脉寸浮关弦中空尺沉紧
左脉寸弱关涩尺沉弦
处方:柴胡10,升麻10,附子30,细辛10,瓜蒌30,炙甘草10,党参30,干姜15,枳实15,丹参30,红花10,砂仁10,半夏10,生姜30,大枣30。七剂水煎服。11月9日,疼减轻,大便不畅,口苦,舌质淡苔白。
脉诊:右寸弱关沉弦挟滑尺沉滑
左脉寸浮关滑尺沉
处方:柴胡15,黄芩10,附子30,细辛10,桂枝15,天花粉30,炙甘草10,半夏10,干姜15,砂仁10,党参30,当归10,丝瓜络30,牡蛎30,生姜30,大枣30。十二剂水煎服。
病例二
李XX,女40岁,年3月15日首诊。左侧眉弓处痛两天,自认为坐公交车窗户的风吹受凉引起,多次服芬必得缓减,现痛引巅顶,整个头部如裹不适,伴恶心干呕,心烦欲哭,舌厚腻白胖。眉弓处有典型的簇集性水泡,但左侧巅顶头发下可触及条索状硬块还是很少见的,初步诊断为颜面部带状疱疹。
脉诊:右脉寸浮弱关浮滑尺沉紧
左寸浮关沉细涩尺沉弦紧
处方:柴胡15,黄芩10,升麻10,附子30,细辛10,大黄10,生半夏15,白芍30,瓜蒌50,丹参30,枳实30,红花10,吴茱萸30,甜叶菊3,生姜,大枣各30,七剂水煎服。外用,颠倒散涂患处。
患者和我是很好的朋友,三剂后告我每天拉五六次大便,痛减轻,问我敢不敢喝了。肯定敢喝,大黄附子细辛汤就是干这个活的。一周痊愈。该患者左脉沉右脉浮,外证看上去是火,但里证是阴寒和瘀滞。其实这就是带状疱疹的本质都是里面是阴寒,外面是虚火。临床上以吴茱萸汤祛其陈寒;柴胡、黄芩、升麻清其虚热;大黄附子细辛汤泄其寒积;瓜蒌、半夏、枳实化痰浊。颠倒散是师父赵杰先生的临床经验,对于带状疱疹初起,没有破溃的患者疗效远胜于阿昔洛韦软膏、干扰素凝胶等。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