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中医药疗法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损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最为多见。

  本病初起时常见皮肤灼热刺痛,伴有轻度发热,神疲乏力,胃纳不佳,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症。一般1~3天后出现皮疹,为密集的类似从小米到绿豆大小的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周围红晕;多见3~5个聚集集成群,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多为单侧,偶尔呈对称形。以胸部肋间神经分布区、腹部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最为多见。此外,邻近的淋巴结也常肿大。严重的5~6天后疱疹由透明转为浑浊,易破溃,疱疹周围可见浸润性红晕。个别患者还出现高热、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胸胁闷痛,甚至神昏惊厥、呼吸困难等症状。本病病程约2~3周,可自愈,愈后不留瘢痕。年迈老人在皮肤疱疹消退后,易出现后遗神经痛,迁延时间较长。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著述颇多,称本病为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蛇丹、甑带疮、火带疮、飞蛇丹等。《外科启玄》中称为蛇窠疮。

  《外科大成》云:“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医宗金鉴》认为,该病因风、湿、热引起,其发病与心、肝、脾、肺诸脏有关:“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

  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但多数医者均认为,本病系肝胆火盛和脾胃湿热,循经外溢皮肤而致,病属邪实正虚。邪实者当急则治其标,用大苦大寒之剂直折其火。邪去之后,当以养阴调补善后,以减少后遗症的出现。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甚多,疗效也较明显,现综合介绍如下:

  一、内治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胆火盛型

  主证:皮肤红赤,疱疹如粟而密集成片,灼热疼痛,咽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柴胡、山栀、丹皮、黄芩、玄参各10克,生地黄、大青叶各15克,牡蛎、灵磁石各20克。水煎服。

  2.脾胃湿热型

  主证:水疱苍白,集簇成群,疱液浑浊,溃破渗出或有糜烂,疼痛较甚,纳呆腹胀,舌淡苔黄白腻,脉濡数。

  治则: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化裁。苍术、厚朴、赤茯苓、泽泻、山栀、地肤子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滑石、忍冬藤各15克。

  (二)分部治疗

  1.上部:指颈部以上至头面部疱疹明显者。治则以清热泻火、平肝凉血为主;方用银翘三黄汤(银花、黄连、黄芩、生蒲黄、连翘、丹皮、紫草、板蓝根)加野菊花。

  2.中部:指腰腹至胸胁疱疹明显者。治则以清肝泻火、理气止痛为主。方用银翘三黄汤加延胡索。

  3.下部:指小腹以下疱疹明显者。治则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为主。方用银翘三黄汤加黄柏、生薏苡仁。

  (三)验方集粹

  1.蛇丹汤:大青叶、板蓝根各30克,紫草、黄芩、金银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痒甚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豨莶草各15克。外用七厘散,开水溶化,涂患处,每日3次。

  2.三紫汤:紫草、紫花地丁、紫参各15克,车前子、茯苓皮、木通、玄参、大青叶、甘草各10克。水煎服。

  3.带疹汤:丹参、白芍、柴胡、板蓝根、半枝莲、秦艽、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芩、延胡索、甘草各10克。水煎服。

  4.紫蓝白赤汤:紫草、板蓝根、白藓皮、赤芍、牡丹皮、蝉蜕、薄荷、苦参各10克,薏苡仁20克。水煎服。

  5.疱疹消合剂:龙胆草、黄连、乳香、没药各10克,炒黄芩、金银花、川楝子、车前子各15克,板蓝根、丹参各20克。

  二、外治法

  1.生大黄、黄柏、黄连各20克,五倍子、乳香、没药、青黛、芒硝各10克,与凡士林克混合,调成药膏备用。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一般5~7日可临床治愈。

  2.取鲜仙人掌适量,去掉其表面小刺,捣泥后用糯米粉或面粉搅匀为糊状,敷于患处,用麻纸覆盖,绷带缠裹,每日一次,一般3~4次即可痊愈。

  3.蛋清大黄膏:取生大黄30克研细末,加入鸡蛋清20克,合调成糊状,制成膏药备用。另取生大黄10克,加沸水毫升,浸泡15分钟,滤渣待凉备用。用时先清洁患处,把药膏均匀涂患处,外包消毒纱布,每12小时更换一次。一般3~4日即可治愈。

  4.将七叶一枝花鲜块茎捣烂涂患处。一小时后可热减痛轻,2~3次疱疹可消退。

  5.将鲜马齿苋20克洗净,捣烂成糊状敷患处,每日换药二次。

  6.取大叶桉水煎制成10%溶液,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

  7.用柿子液涂搽于皮疹及周围痛处,一日3次。一般4~5日可使皮疹消退,疼痛消失。

  8.大黄、黄柏、滑石各30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后混匀,加凡士林调膏备用,外敷患处。效良。

  9.紫金锭:用醋磨成稀糊状外涂,一日3次。能较快的抑制疱疹的发展,继而使疱疹萎缩、干涸和疼痛减轻。

  10.将六神丸20粒用醋少许泡化,涂患处皮肤,不用包扎,一般4日左右治愈。

  

  三、针灸疗法

  临床实践证实,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不仅控制疼痛较快,而且治愈时间亦短。

  1.针灸:一般选穴原则,多数是循经取穴与阿是穴相配。循经取穴有身柱、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等;阿是穴常是按皮疹所在神经干来取。

  皮疹在眼睑、额部:配太阳、头维、上星、阳白、攒竹。

  皮疹在面颧:配四白、颧髎、下关。

  皮疹在下颌:配颊车、地仓、翳风、大迎。

  皮疹在躯干脐上者:配外关、肺俞。

  皮疹在躯干脐下者:配太冲、侠溪、足三里。

  风疹在胁肋区:配支沟、阳陵泉、肩贞、极泉。

  2.围刺法:即在皮疹四周,呈25度角斜刺,针尖向疱疹中心,每次围刺4~8针。或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皮肤点刺,每隔0.5~1厘米点刺一下或轻划一圈,以见微出血为度,然后再在圈内病灶处,用雄黄酒涂于皮损处,每日1次,以愈为止。一般3日内能基本控制疼痛,疱液减少渗出,治愈率大于85%。

  3.针刺取穴合谷(双侧)、支沟、阳陵泉(患侧),局部病灶采用围针,以病损范围决定围针数量,最多15针,最少4针,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均用泻法。

  4.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若后遗症持续疼痛不止者,加针支沟穴,或刺耳针肝区,埋针3日效验。

  5.在先发的疱疹上及水疱较密集的两点上,各放麦粒大小艾炷一壮,点燃至有灼痛感觉后,吹去尚未燃尽的艾炷,每日1次,一般4~5日即可痊愈。

  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本病在疱疹结痂脱落后,常出现后遗神经痛的征象,即仍感患处及周围皮肤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可说是缠绵难愈而治疗棘手。据报道,约有20~40%的患者在治疗后有持续后遗神经痛,其中持续8周左右的为45%,还有20%的患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止痛剂、神经阻滞剂、干扰素和补充营养剂进行治疗,其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中医认为此疾乃心肝二经火邪湿毒凝结,或阴伤血瘀而损伤脉络所致。临床常分虚实二型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良效。

  实证:疼痛持续,拒按,脉弦。治则: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加味复元活血汤。柴胡、桃仁、红花、丹参、大黄、土茯苓、紫草、当归各12克,生地、花粉、穿山甲各15克,全蝎、蜈蚣、甘草各10克。水煎服。

  虚证:多见老年人,其发病机理可能与老年人的胸腺退化萎缩、免疫力降低而激活隐伏在神经细胞内的病毒有关。疼痛时轻时重,喜按,脉细。治则:益气养阴、活血止痛。方药:加味当归补血汤。黄芪、鸡血藤各20克,当归、白芍、延胡索、板蓝根、川楝子、全蝎、蜈蚣、甘草各10克。水煎服。

  五、保健护理

  1.皮肤搔痒时,不可乱抓,以免继发感染。

  2.保持皮肤清洁,疱疹破裂的渗出液要及时清洗,勤换衣服。

  3.饮食宜清淡,不宜多吃煎、炸、姜、辣、酒等热性食品。

  4.忌食猪头、公鸡、鹅、虾、蟹等海腥发物类食品。

  5.保持大便通畅,以利邪毒内热外泄。

  6.保持情绪安定。恼怒和烦躁不安易使肝火上窜而诱发疼痛,加重病情。

  7.疼痛影响睡眠时,可适当服用止痛片。

  8.忌烟酒,少接触化工原料及油漆等易致敏性物品。

  

周志宽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教授

  

  擅长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病毒性心肌炎、脑栓塞、老年痴呆症等),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溃疡、结肠炎),肝胆疾病(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结石症),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咳喘病,咽炎,鼻炎),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乳腺小叶增生、子宫内膜异位、多囊卵巢综合症a、阴道炎、外阴营养不良、产后缺乳、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病(遗精、阳痿、早泄、不射精、精液不液化、血精、性功能低下)。

  此外,对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头痛、失眠、便秘及肿瘤等疑难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一直从事临床研究工作。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曾受邀加拿大、坦桑尼亚国、香港等地从医多年,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退休后兼任《现代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

  学术成就

  1.先后荣获国家、部级、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十项。

  2.发表专业著作五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余篇。

  专家坐诊时间:周一全天。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小偏方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dkn.com/ways/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