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疾病危害 > 搬运工2婴幼儿常见疾病汇总 >
搬运工2婴幼儿常见疾病汇总
5、幼儿急疹
即婴儿玫瑰疹,多发于3月龄-4岁的婴幼儿,高峰为7-13个月,表现为3-5日的高热(可能超过40℃)后骤然退热,随之出现皮疹,从颈部和躯干开始,蔓延到面部和四肢,可在24小时内全出,俗称“热退疹出”。皮疹通常持续1-2日,少数在2-4小时内短暂出现后旋即消失,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的皮疹持续超过3天,也有一部分幼儿出疹后仍有发热的现象。幼儿急疹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引起,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腺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1型也可能引起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的皮疹不痛不痒,无需治疗,发热时可用退烧药(美林或泰诺林),出疹期间可以出去玩,不怕见风,可以洗澡。但是幼儿急疹一般都是病好了才能得出诊断,因为首先表现为发热,而发热的原因太多,不好诊断,并且幼儿急疹还可能导致各种临床表现,在疹出来之前不好与其他疾病区分。医院吧。
6、感冒
写之前,我想只交待一句话“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不吃药也能好”,然而写时候,又看了一堆文章,发现根本写不下去,每一个症状都能延伸出来更多的知识点,要把这些厘清,恐怕五篇十篇都不够写的,这个工作量有点怕,所以我决定只写最基础的部分,大家如果想了解更细致,请移步文中提到的科普园地自行学习。
普通感冒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吃药也能好。但是为了孩子感冒时能舒服一点,我们可以针对感冒的症状比如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等采取一些手段来缓解不适。
发烧三个月以内的宝宝体肛温超过38℃(腋温超过37.5℃)就果断送医,2岁以下孩子持续发烧超过24小时,2岁及2岁以上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3医院,任何年龄段的孩子体(肛、口、耳、额)温反复超过40℃,或者腋温超过39.4℃,包括其他自己心里医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何量体温:小于4周的婴儿即新生儿使用电子体温计测腋温(新生儿皮肤娇嫩,测肛温容易导致皮肤黏膜受损),4周-5岁之前儿童使用电子体温计测腋温或者红外线体温计测耳温(稍有争议),5岁以上儿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测腋温、耳温或额温(不推荐水银温度计)。
每个孩子把发烧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发烧是否用退烧药,要先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有的孩子烧到39度照常能吃能玩,孩子本身没有基础疾病,那就可以不用,有的孩子可能还没到38度就精神萎靡了,那就可以用。国内最新的指南意见是体温39℃就可以用退热药,或者发烧让孩子明显不舒服也可以用。其实你量的体温也不一定准确,比体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状态。
无论是世卫组织、还是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美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宝宝,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3个月以上宝宝,不推荐交替或者联合使用两种药。
发烧伴随代谢的增加,水分需求量增大,要让孩子多喝水,不愿意喝水的孩子也可以试试兑水果汁,出汗多也可以喝口服补液盐,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发烧不要捂汗,如果发烧时孩子自己感觉冷,可以适当多穿一点,孩子开始出汗时反而应该穿着轻薄一些,以利于排汗。不推荐物理降温,退热贴没用,不能用酒精擦拭降温,酒精经皮肤吸收可能导致孩子酒精中毒。
发烧还有可能导致热性惊厥,没生过小孩的朋友大概率没听过这个词。
热性惊厥是指患儿因为发热(体温在38℃以上)导致的惊厥,通常发生在体温上升期,排除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炎症,或者其他触发抽搐的原因之外的惊厥。多发生在6月龄到5岁宝宝,高发年龄为12月-18月,和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全有关,男孩多见,男女比例为1.6:1,男孩发育慢,大脑发育也慢。热性惊厥有遗传性,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70-80%)和复杂性热性惊厥(20-30%),两种热性惊厥的诊断要点和应对方式内容都很多,医院治疗,但父母如果看到孩子烧到抽搐,几乎很难冷静下来,医院就去,但是一定要等孩子抽搐停止以后(大多数小于5分钟)再去,并且在孩子抽搐时解开衣领,让其侧卧,清理周围的东西以防孩子碰撞,不要试图束缚孩子,不要往孩子口腔里塞任何东西包括你的手指,不要为了给孩子降温把孩子放浴缸里,不要掐人中和虎口,因为没有止抽的作用。热性惊厥看起来恐怖,但是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极为少见,其他更多的知识点大家还是到专门的科普文章中学习吧。
最后,发烧不会烧坏脑子,长辈经验里的“烧傻了”的病例都是病毒感染大脑导致的脑膜炎,是脑膜炎引起发烧的症状,而不是发烧烧成了脑膜炎。
鼻塞流涕鼻塞可以用生理盐水滴鼻,湿润鼻腔后用吸鼻器将鼻涕吸出,也可以利用浴室水蒸气让孩子鼻腔湿润,注意室内空气不要太干燥。大孩子可以用盐水洗鼻,效果更好。
咳嗽又是一个重头戏,咳嗽不停,家长很怕咳成肺炎,总以为感冒和肺炎是因果关系,但咳嗽不会咳成肺炎,肺炎则会引起咳嗽,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表现可能就是咳嗽,所以这里还有个关于宝宝是哪种咳嗽的判断。
感冒后的咳嗽什么样的都有,有白天咳或者晚上咳的,有整天都咳的,也有睡前或晨起咳的,还有逐渐加重的…很难区分,但一般都比发烧持续的时间要长。大部分咳嗽只是身体为了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目前不建议给小于6岁的孩子用止咳药和化痰药,可以采取一些手段缓解咳嗽,比如保持室内50-60%湿度,避免油烟、二手烟对呼吸道的刺激,1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在睡前口服-5ml纯蜂蜜(记得半小时后漱口刷牙),3岁以上的大小孩白天可以吃硬质水果糖缓解咳嗽(一块儿就行,奶糖不管用),多喝温汤水滋润呼吸道。
关于咳嗽的内容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咽喉痛吃清淡、不需要怎么咀嚼的食物,痛得比较厉害时候,孩子又不愿意喝水的情况下,喝冷饮吃冰糕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暂时缓解疼痛(国外一些医生会让孩子吃些冰淇淋,国内的医生一般都是不要吃凉的,不要吃水果…)
7、手足口病
该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手足口臀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多伴有发热。好发于6月龄-5岁儿童,3岁以内更常见,最早的见于1月龄左右婴儿。手足口病分为轻型和重型,多数为轻型,无需治疗就能自行恢复。
轻型的表现为急性发病,在口腔、手足处、臀部出现疱疹和斑丘疹,口腔疱疹最多见于舌头和颊粘膜,其次为唇齿侧和硬腭,口周也会出现,一小部分口腔疱疹也会出来在咽峡部位,出疹同时或出疹前可能会出现发热,大部分是低热(小于38.5℃),还可伴有乏力、咽喉疼痛。手足口病的皮疹不一定会同时出现在手足口臀几个部位,有的孩子可能只有口腔有疱疹,有的只是屁股上出现斑丘疹,皮疹大多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5天左右吸收,7-10天完全消失,皮疹的多少和症状轻重没有关系。也有某些肠道病毒比如柯萨奇A6型病毒导致的手足口,斑丘疹会出现疼痛表现,而且在发病后1-3周会出现手掌和脚掌的蜕皮表现,1-2月可能会出现指(趾)甲脱落的表现,这是因为甲板周围炎症导致,之后会在2-3月左右恢复正常。出现蜕皮和脱甲,也不是病情轻重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手足口病已经好了。
大约有1-1.6%的手足口病会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并且会有0.03-0.05%的死亡率。导致重症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71型(EV-71),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此类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
有以下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需要即时送医: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或持续3天体温大于38.5℃),神经系统异常(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肢体抖动、抽搐),心衰前表现(呼吸和心率加快,四肢发凉,出冷汗,摸着皮肤湿冷)。重症手足口病先出现发热和神经系统异常,之后再出现心衰前表现,所以孩子有前面两点表现时就要及时送医(又回到孩子发烧时的应对方法)。
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没必要用抗生素,目前也没有抗肠道病毒的药,所以也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更不建议用中成药、中成药注射液,有注射中成药注射液导致孩子死亡的病例。即使是重症病例,医生也只是对症治疗,提高孩子的痊愈率,而没有特效药。普通手足口只需要对症处理,(没有破损的)皮疹痒就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患处,发热导致孩子没精神就用单一成分的退烧药,咽喉痛可以吃些凉的食物,无需避水避风,但要在家做好隔离,等孩子恢复正常后一周再出门。
手足口病预防是关键,大人小孩回家都要先洗脸洗手,饭前便后洗手,认认真真洗手,记得用肥皂。
8、疱疹性咽峡炎
和手足口病是近亲,因为引起病症的病毒非常相似,手足口病主要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EV71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型引起,EV71也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但比较少。但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出现在咽峡部(软腭、扁桃体、悬雍垂的位置),通常先发热1-3天左右(体温上升快,可达39-40℃),之后出现疱疹,有疼痛感,还可能伴有喉咙痛、头痛、呕吐这些症状,治疗和手足口病一样,都以对症治疗为主,体温超过39℃孩子明显不舒服时可以吃美林或泰诺林退烧,这两种药同时有止痛的效果,可以缓解喉咙痛、头痛等。
同是肠道病毒感染,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完全不同,有的孩子感染后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孩子只表现为发烧,有的则会表现出大部分典型症状。这些症状持续时间也因人而异,有的持续两三天,有的持续一周,也有极少一部分出现脑炎这样的严重并发症。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小一点的孩子发烧更厉害,大孩子头痛背痛的症状更明显。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咳嗽、喷嚏的飞沫传播,在发病前的潜伏期到患病后的几周之内都会有传染性,以感染后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所以在幼儿园、学校容易引起爆发流行,家有二胎小宝宝的家庭要注意大宝从学校回来后的卫生状况,及时洗手换衣服,再接触小宝,大人同理。
看到这儿,还没生孩子的朋友是不是已经懵了,难道养孩子之前要先把自己逼成半个医生吗?害,跟医生学的东西比起来,这恐怕连跟汗毛都算不上,培养一个好医生不容易,希望理解多一些,医闹少一些(好像跑偏了)…可能有人会说,孩医院就完事儿了啊,医院那个人流量,再看看儿科诊室里那个热闹程度,有哭闹的,有看动画片的,有吃奶的,有医生在询问患儿情况时其他患儿家属不停说话的…可能本来只是去看个感冒,再感染个手足口回来,多闹心。当家长们大致了解了这些小儿常见病,遇上事时就不至于太过慌乱,去看医生时也能有个谱儿。其实6个月前的宝宝一般是不怎么生病的,因为从母体带来的抗体还在发挥作用,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会逐渐慢慢消失,孩子的免疫系统也就开始慢慢发展完善起来了,不必太过担心。再说一下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的宝宝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更低,包括胃肠道感染(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尿路感染、中耳炎、肠易激综合征等,也更不容易出现过敏性反应,如特异性皮炎和哮喘。母乳也会持续为宝宝提供抗体和免疫因子等珍贵物质,母乳中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牛奶,配方奶粉中的胆固醇含量则更低,胆固醇有助于促进宝宝大脑生长发育,并且是一些激素、维生素D,以及胆汁合成所必须的成分,母乳宝宝也更不容易超重。母乳喂养对妈妈的好处就不赘述了,总之除了极少数情况,母乳都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最后希望各位的宝宝们都不必以上经历这些,健健康康地成长~文章中关于疾病的内容根据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