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田野一个90后女博士在交友软件上的

在提交论文后的第三天,我开始尝试交友软件。

“不好找对象”似乎是社会对我们女博士的刻板印象。女性、博士学历、单身,这三者之间虽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我身边确实有很多女同学们正受到婚恋问题的困扰。就我而言,读博使得我的potentialpool变得很小。那年系里一共招了包括我在内的五位新生——一般每年就五到七人,男女一平分,男生中可能还有不喜欢女生的——日常生活中最常交往的异性实在是少得可怜。学校里倒还是有一些社交的机会,比如宿舍会组织活动,让男生和女生面对着面、一溜一溜地在校徽下聚餐,但除了难吃的晚餐和跨专业如跨服一样的社交对话,我没有太多其他感受。

此外,学业的压力也会让我几乎无暇顾及风花雪月。除了上课,我们还要为系里做助教,我的专业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田野调查。于是,三到四年的学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理工科的女同学们就更乏味了,日常在宿舍-实验室的两点一线中来回。恋爱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生活中变得很小。一个男朋友既不能帮我批改作业,也不能帮我撰写论文。学校狭小的人际圈和大山般的论文把我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这不代表我抗拒恋爱这件事情。所以,当我和好朋友在庆祝论文提交的聚会上,我马上、立刻、第一时间下载了她推荐的交友软件,显示了相当的行动力和决心。

日剧《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海报在这之前我对诸多交友软件已有耳闻,但一直没有想过去使用。正如鲍曼在LiquidLove中预测的那样,个人主义的兴起与科技的改变破坏了人们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信仰。现代人的感情像流水一般流动与善变,而网络约会的流行正是这样一种症状。我之前听到的关于交友软件的坊间传闻,很多都在印证鲍曼的判断:人们在交友软件上并不是为了寻找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而是快速地匹配“用完即弃”的伙伴。但我的朋友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在交友软件上确实有那些寻找快餐的人,但也有许多人是抱着拓展交际圈的愿望在使用的。“你除了男博士们,还能接触到谁呀?”这戳中了我的痛点。并且她保证,这个平台上的男生没有某T或某M上的那么“油腻”。在朋友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注册了交友软件。首先,得选一个好看的照片。“这个很重要!”她一再强调。在纠结了很久之后,我挑了一张远景但露出正脸的照片。当然,是美颜过的。然后是编辑自我介绍。这款软件必须填写的信息只有性别和生日,此外可以选择性地提供学校、自定义标签、恋爱准则和日常爱好等等信息。我谨慎地只填写了本科的学校,然后尽量把每一个空都填上一点东西。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把人生中第一份交友软件上的“CV”完成了。经过这个过程,有一种似乎我是一个待选商品,在努力推销自己的感觉。

我“上架”之后,系统就会在规定时间将我的“CV”推送给男用户们。大概率是同城的。同时,我也会收到20个男生的“CV”推荐。如果喜欢可以点“爱心”,对方如果对我的“CV”做了同样的操作,我们就会进入聊天对话阶段。这个阶段只有三天时间。如果三天内聊得好,可以交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dkn.com/wahl/15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