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饮食调养 > 女子洗头时耳朵进水,一年多后险丧命 >
女子洗头时耳朵进水,一年多后险丧命
白癜风哪治得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123/5210591.html在很多人看来中耳炎就是耳朵流脓没什么大不了的滴点儿药水就能好或者不用管它殊不知这样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小病却差点成为性命攸关的大病近几年这样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
广西一14岁女童,因中耳炎久未治愈,半月后昏迷不醒。医生诊断,中耳炎已恶化成化脓性脑膜炎。
青岛一32岁小伙因中耳炎引发严重脑部脓肿,不治身亡。
武汉一30岁男子,患中耳炎十几年没进行正规治疗,最后引发了脑膜炎。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他的听骨和听神经受到严重破坏,听骨已完全烂掉,不幸丧失听觉。
......
小保原以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高度发展,能把中耳炎“拖”到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而现实常常事与愿违~图片来源:pexels近日,广东江门一女子因洗头后耳朵进水没有及时处理,出现耳朵发痒、发热还有耳鸣的症状,最终又因延误治疗导致耳源性脑脓肿。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耳朵流脓不断被下达病危通知书家住江门的王红(化名)今年48岁。3月底的时候,一向身体健康的她突发头痛呕吐,医院在她的脑中发现了脓肿,保守治疗半个月后,王红的症状不但没有好转,还逐渐加重“人从一开始清醒,到后面精神变差”。医院还甚至下达过病危通知书。图片来源:广州日报4月下旬,王红在家属的陪同下,辗转医院。王红的丈夫田军(化名)告诉医生,王红在两三岁的时候,右耳就曾因中耳炎而导致鼓囊穿孔。去年6月份,中耳炎又复发了。当时用消炎药和滴耳液治疗后,症状有好转,便没有太在意。没想到,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图片来源:广州日报该院接诊的神经外二科副主任林涛仔细对比患者3月底和4月上旬两次核磁共振检查的片子,发现病灶明显增大,说明脓肿在不断增加。“考虑是耳源性脑脓肿,且脓肿不断增加,可随时造成颅内大面积感染,引起昏迷和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林涛介绍。在做了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给王红手术切除了脓肿,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目前,王红已平安出院。中耳炎为什么会引发脑脓肿?其实,中耳炎引发脑脓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因为中耳炎容易导致鼓膜穿孔,一旦进水、感冒或抵抗力下降,细菌就可以通过穿孔“长驱直入”直达中耳腔,引发感染。我们来看下面中耳的解剖图,可以把耳朵想象成一栋建筑。耳廓是一个门楼,耳道像一条走廊,走廊的尽头有一扇门,就是鼓膜,进入大门内部就到鼓室也就是中耳了。图片来源:中国网医疗频道中耳炎的病人往往长期鼓膜穿孔,即“大门敞开”,一旦进水、感冒、抵抗力下降,细菌可通过穿孔“长驱直入”直达中耳腔,引发感染。而中耳和大脑互为“楼上楼下”的关系,距离二楼的脑膜只有一层骨壁做天花板,这层天花板叫“天盖”,非常菲薄,一旦炎症严重或者形成胆脂瘤,都会导致感染蔓延至颅底或颅内。中耳炎的发病率较高,容易被忽视。林涛强调,市民朋友如果得了中耳炎,尤其是化脓性中耳炎,千万要尽早治疗。“一旦化脓性中耳炎还合并有头痛呕吐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神经专科就诊。”王女士的经历,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日常注意耳部卫生健康,遇到不适情况,医院检查,勿以病小而不医。遇到耳朵进水也应及时处理。三招解决耳朵进水问题耳朵进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游泳、洗头……一不小心,耳朵里就容易闯进不速之客。耳朵进水,尽管本身问题不是很大,但不适感却挺强。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医院耳鼻喉科魏新民医生给您支三招:1、侧头跳跃:侧过头,保证进水的那只耳朵向下,用手轻轻拉住耳廓,同时用单脚连续跳跃,借助重力的作用让水流出。2、嚼口香糖:可以通过反复吞咽,如嚼口香糖等动作,牵拉外耳廓,从而改变水流的张力,也能够让耳朵中的水流出来。图片来源:pexels3、棉签清理:取一根干净的细棉签,将上面的棉花轻轻拉长捻成细丝状,再缓缓探入耳中,将外耳道里面的水吸出。如何预防中耳炎?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应该知道中耳炎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不要小看它,日常要注意下面的细节积极预防中耳炎:
戒除掏耳朵的习惯。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黏膜及鼓膜,引起炎症波及中耳。
洗头、洗澡防止水流入耳内。污水的浸泡加上耵聍的刺激,可能引发中耳炎,若原来鼓膜有穿孔者,水入耳内可引起中耳炎的复发。
图片来源:pexels
夏季游泳前需做体格检查。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疾病者,必须在治好之后才宜游泳。
擤鼻子要注意。力度要温和,左右鼻腔一个一个地擤。
夏季不要长时间吹空调,避免温度过低,预防感冒。平时还应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疾病,最后却成了致命因素,甚至摧毁一个家庭的未来。我们除了要适当的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还应该在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就未雨绸缪,为自己和家人做好全方位的保障。针对疾病,小病我们可以用社保,大病就用重疾险和医疗险来兜底。无论将来遇到何种变故,我们都能有充足的保障做后盾,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内容来源|广州日报、中国网医疗频道、扬子晚报、新闻夜航图片来源|pexels、广州日报、中国网医疗频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