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饮食调养 > 手足口病进入爆发期预防竟然这么简单 >
手足口病进入爆发期预防竟然这么简单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并不可怕,家长不必惊慌,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及其预防措施。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感染方式多样,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经水和食物传播等。
儿童感染后有何表现?
患儿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内溃疡、粘膜疹。皮疹不痒,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口腔溃疡通常出现在舌头和内脸颊的口粘膜。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儿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可出现严重并发症。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后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症状。
手足口病长啥样?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就是口腔、手心、脚心和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通常有发烧的症状,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的儿童,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也就是“病从口入”。长了水疱会让宝宝比较痛苦,也会让家长很担心。好在大部分患病宝宝的症状都比较轻微,7~10天就会自愈。手足口本质是传染病嘛,所以远离生病的孩子,高发期少去公共游乐设施,是最重要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家长应教育孩子加强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应看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不要用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同时也应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要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让孩子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注意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加强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
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医院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如果孩子是幼儿园小朋友或学校学生,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在未彻底治好前,不要急着回到幼儿园、学校上学,防止传给其他儿童。
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万一宝宝中招,家长们也别太着急。手足口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限性疾病。跟感冒一样,没有特效药,也不用吃抗生素、中成药、所谓的抗病毒药;如果体温太高宝宝难受,你可以给孩子吃退热药物。患病期间,最重要的是做好家庭护理,等待自愈——饮食安排:嘴里的疱疹会让宝宝很疼,拒绝进食。妈妈可以给宝宝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咀嚼的食物,缓解不适。比如冰牛奶、冰淇淋。像热饮、酸性食物(柑橘类、番茄等)就暂时不要给孩子吃了。伤口护理:手、脚长了疱疹,应保持该区域的清洁和裸露。用温水和肥皂轻柔清洗皮肤,并拍干。如果水泡破裂,可以局部涂聚维酮碘液消毒。这些情况要重视: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手足口病的症状都很轻,跟普通感冒差不多。但是有很小的比例会发展为重症,比如脑膜炎、心肌炎等。重症是无法预防的,一些很危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可能这就是手足口病让人害怕的地方。早期发现重症并及时送医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在3岁以下,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刚发病的几天里,如果有以下症状:持续不退的高热、精神萎靡或者烦躁、睡眠过程中一惊一跳、呕吐,请不要犹豫,立即带孩子去急诊。如果医生怀疑有脑膜炎,可能要做腰椎穿刺,请不要抗拒,听从医生的安排。家有萌娃,尤其是孩子已经上了托班、幼儿园,家长们更要重视预防咯。一旦中招,很可能牵连一大波小朋友了。记住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加入我们
CIEOBaoHu
宝湖加美幼儿园被评为东莞市规范园、
东莞市平安校园、幼儿园A级厨房、明厨亮灶.
年度新生秋季报名开始啦!
名额有限,心动不如行动想到不如做到!
拨通热线预约后即可来园参观了解!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