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 疾病症状 > 发热不是病,烧起来也要命 >
发热不是病,烧起来也要命
其实,关于发热的科普,已经很多很多了,我这里纯属炒剩饭!!!
下面的场景,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呢?
“医生,我家宝宝在发热,手脚很冷,我要不要给他多穿几件衣服啊?”
“医生,我家宝宝一直发热,39℃不退,会不会烧坏脑袋啊?”
“医生,我家宝宝已经发热1整天了,就是不退烧,我要求打退烧针!”
“医生,我家宝宝发热1天了,肯定有炎症,我要求输液打消炎针,这样就可以快点退烧了!”
相信大家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上述的声音,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儿科医生,除了对小朋友的病情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外,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解释,对,就是解释工作。
误区解释1:发热时多穿点衣服可以捂汗,可以帮助退烧。
宝宝发烧,家长(特别是患儿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等祖辈)就给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盖上大棉被,觉得宝宝穿得厚点,可以捂汗,一出汗就退烧了。结果适得其反,宝宝烧得小脸红彤彤的,非常不舒服。
宝宝发高热时常常出现末梢循环变差,于是出现头部躯干滚烫、手脚冰凉,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告诉家长说觉得冷(此时患儿处理体温上升期,体温低于体温中枢的调定点,机体需要积蓄热量,减少散热,因此,末梢循序障碍,皮温下降,以减少热量损失)。这时如果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往往越捂越热,造成高热难退。正确的做法是减少宝宝衣服或者将宝宝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冰凉的部位则要适当保暖,用温热水敷一敷,让肢端循环改善手脚变暖才更容易散热,有利于退烧。
误区解释2:发热会烧坏脑袋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生理过程,仅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是一种疾病。
首先,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发热与“烧坏脑袋”没有必然的联系。小朋友发热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感染(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病毒性肠炎最常见),这些发热是基本上烧不坏脑袋的,除非合并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神经系统疾病是“坏脑袋”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而且此类“烧坏脑袋”是疾病本身引起,亦不是发热引起的。只是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是“烧坏脑袋类”疾病的替罪羊而已。
误区解释3:发烧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电扇。
中学物理老师经常给我们强调,热量散失可由下列途径进行:传导: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2)对流:靠液体(水分、酒精)或气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辐射):热能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
有些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电扇,否则容易受寒。其实孩子发烧了泡个温水澡是非常经济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热传导)。如果洗澡不方便的话,用温水擦身也有利于散热退烧。(请注意:物理退热仅仅适用于在体温平台期或者下降阶段,在体温上升期即使用物理降温,会引起患儿诸多不舒服,如畏寒、寒颤,不可使用)。洗澡水温以比体温低1-2℃为宜,每次洗15分钟左右。如果退热效果不理想可以过段时间再重复一次。
误区解释4:发热难退就需要打退烧针
很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级别的,常常会有这个一个认识:打退烧针比口服退烧药效果好。其实,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子的。
现在临床常用的退烧针有安痛定(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泰诺林)、莱比林(阿司匹林的类似物)。常用的儿童口服退烧药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从成分上来看,口服退烧药和退烧针是基本一致的,因此,退烧效果也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口服退烧药后体温不能有效下降,主要还是疾病本身或护理方法不对导致。
误区解释5:发热要打消炎针
宝宝感冒发热,真正需要输液的是极少数。因为绝大部分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没效。大家意识中所认为的“消炎针”对病毒感染没有任何的作用。需不需要输液,由医生评估!而静脉输液打对很多宝宝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而且耗费时间长,更会耽误家长工作和休息。
只有当长时间高热不退、患儿精神不佳、进食差,饮水少或者喂药特别困难时,才考虑输液。这种情况下输液,目的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纠正电解质失衡。吃得少精神倦的宝宝在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后会感觉舒服一些。
误区解释6:发热了要马上吃退烧药
有些家长认为发烧会“烧坏大脑”或者“烧成肺炎”,发现孩子发烧了就非常慌张,甚至体温都没来得及量就给孩子吃药。其实38℃以下低热不需要吃退热药,对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应用退热药更是要非常慎重。
新生儿及小婴儿发热以洗温水澡、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为主,慎用退热药。因为小婴儿体重轻,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不易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物理降温则简单有效又安全。
亲爱的家长,现在您已经读过这篇文章,检查看看处理宝宝发烧您做对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